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爱心故事 >

一场爱心与感恩的“双向奔赴”

2024-03-18 16:18:15

  3月6日至7日,82岁的爱心人士童邦烈和77岁的妻子王朝珍,在省人口健康基金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驱车到兴义市、兴仁市开展回访活动,探望他们通过省人口健康基金会平台资助的困难学生司克隆和甘官英。一场爱心与感恩的“双向奔赴”,在这个温暖的春天展开……

  本报记者参加此次回访,现场感受、聆听童邦烈与他心爱学子之间的故事。

  

  

  童邦烈:热心公益20余载 为贫困学子架起“爱心桥”

  左胸口佩戴毛主席像章,深蓝色西装、白色衬衣虽老旧,却整洁规范,很体面……今年82岁的童邦烈,精神矍铄、耳聪目明。

  “受资助的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甘官英、甘官分姐妹俩,现在,姐姐甘官英已经工作,妹妹在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学习;余庆县花山苗族民族乡杨毅得到资助,考入上海电机学院。2021年,她被西南大学录取为中医药学研究生……”谈及自己所资助的贫困学生,童邦烈很开心:“见到一个个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不断成长起来,我的获得感、幸福感犹然而生。”

  “我生长在遵义余庆的大山深处,自我懂事开始,就经常看见父母帮助困难寨邻,从小就受父母慈善助人高尚品德影响。同时,我经历过翻山越岭求学的艰辛,也目睹过因家贫而辍学情况。更重要的是,我在部队服役时,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并谆谆教导我们:‘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做有益于人民的事……’雷锋日记中这样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些都深深地根植在我的心中。”童邦烈说,爱心情怀始于初心。

  童邦烈告诉记者,独生儿子于1996年遭遇不幸离世。2002年,他从瓮安县计生系统退休后,便与妻子来到龙里县一个叫“小岩村”的布依山村,一边疗伤,一边经营农家乐。

  小岩村交通不便,饮水困难,具备了贫困的基本要素。但它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有紧邻省城的区位优势,而且,隔山相望的渔洞峡风景区早已声名远播。

  童邦烈闲不住,他要带领村民致富。于是,他抵押了自己在瓮安的老房子,又从亲友处借资,共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充分开发利用小岩的自然优势,并给这里取了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金龙谷。

  也是从开始打造金龙谷,童邦烈夫妇也开启了公益之路。因为自身的经历,所以童邦烈夫妇更愿意帮助那些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家庭。

  56岁的韦远华身有残疾,家境艰难。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夭折后,韦远华夫妇悉心培养小女儿。开发金龙谷时,童邦烈征用了韦远华靠近码头的一亩多耕地,每年支付3000元租金,还让韦远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挣钱活。此外,童邦烈夫妇还在韦远华小女儿求学期间给予其一些资助。后来,韦远华不仅修了新的砖瓦房,嫁女儿时还陪嫁了一辆吉利牌轿车。

  当地居民因景区的成功打造,脱离了贫困;学子在童邦烈的资助下健康成长,考上高等院校。这样的故事在金龙谷有很多。

  因为国家建渔洞峡大坝,水位提高,金龙谷全部淹没在水里。在金龙谷搬迁补偿问题上,国家一口价,童邦烈就认了。他说:“国家的事,不讨价!”拿到补偿金后,童邦烈和妻子联名捐出10万元给省人口健康基金,作为瓮安县江界河镇扶助计生困难家庭发展养牛项目的资金。

  童邦烈夫妇将自己经营农家乐的收入用来资助困难家庭,捐钱捐物无数。两位老人不愿把这些事看作是对别人的帮助,更多的时候他们觉得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

  作为一名老党员,2012年,童邦烈的党组织关系转入省计生困难家庭扶助中心省人口健康基金会联合党支部,并建立“童邦烈助学基金”。这对他而言,做公益更方便了。

  家住天柱县石洞镇槐寨村的杨漫是得到“童邦烈助学基金”资助的众多学子中的一员。

  杨漫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都是农民,没有固定收入,还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一家老小的生活就靠父母打零工和种地,生活很困难。2013年,品学兼优的杨漫被省人口健康基金会纳入万千才富助学行动,得到童邦烈的结对帮扶,每年按项目标准资助她上学,心存感激的杨漫更加努力学习,坚信读好书能改变命运。2019年,杨漫以优异成绩考入贵州师范大学。

  “在资助贫困学生这件事上,我从没想过让孩子们回报。他们应该努力学习,回报社会。”这是童邦烈常挂在嘴边的话。

  从2002年至今,20多年来,童邦烈陆续资助困难学生近100人,资助金额数十万元。他的热心付出,使这些孩子走出困境,完成学业,从而改变命运。

  童邦烈的手机中有一个名为“心爱学子”的微信群。这个群总共有8人,童邦烈是群主,其他7人均是他通过贵州省人口健康基金会平台资助的困难学生。童邦烈会在群里分享他的生活感悟,激励各位学子;各位学子也会在群里向童邦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这个群一直保持8人状态好多年了。群里受资助的学子毕业工作后,我就会把他移出群。同时,增加新受资助的学子进群。”童邦烈说,“心爱学子”8人群会一直保续下去。

  择一事,爱一事,终一生。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股子韧劲,更要源源不断的爱与付出。童邦烈说,公益这条路,他要一直走下去。“在我有生之年,会继续资助有困难又积极向上的学生。”

  司克隆:用优异成绩回报爱心

  3月6日下午,没有课程安排的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专业大二学生司克隆在学校门口不停地向道路两边张望,期待着“童爷爷”的到来。因为“童爷爷”前一天打来电话,与司克隆相约,要到学校看望他。

  下午2时许,童邦烈夫妇与省人口基金会工作人员驱车到达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童邦烈夫妇刚一下车,不远处的司克隆便迎了上来挽住二老,亲切地打招呼,“童爷爷好,王奶奶好……”。“好,好,长高了……”童邦烈高兴地回应。

  童邦烈说,比起3年前,感觉司克隆长大了许多。

  司克隆家住盘州市大山镇司寨村三组,是家里的独子。其母亲在怀孕时就查出身患血管瘤,为了不影响肚子里的孩子,便不怎么吃药。司克隆出生后,其母亲病情便日渐加重,长年卧床。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2008年,司克隆在煤矿工作的父亲,因为一次意外,致腰部受伤,不能干重活。家里一度没有了经济来源。

  后来,司克隆的父亲身体稍好一些,仅靠平时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因阑尾炎手术住院,再加上学习的开支有些大,便萌生了‘休学外出打工,为家里减轻负担’的念头。”司克隆说,当时感觉“家里越来越困难了,外出能挣一点,是一点”。

  “你年纪还小,又没学历,外出能干什么?”在家里亲戚的劝说下,司克隆回到了学校。

  中考时,司克隆在堂姐的推荐下,报考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每次看见妈妈一把一把的吃药,我的心里就很难受。我要学一门懂药理的技术,以后能为像妈妈一样的病患减轻疼痛。”司克隆选择了制药技术专业,并成功被录取。

  2021年,当地计生部门了解到司克隆的家庭情况后,逐级上报。童邦烈得知后表示,“这就是我想要资助的对象”,并翻山越岭到司克隆家走访。经与妻子商议,决定每年拿出2000元资助司克隆读书。

  “当时,司克隆身高还没现在这么高,性格也比较内向,不愿意跟人沟通和分享。比起金钱,孩子更需要心灵上的抚慰。”童邦烈说,他与司克隆建立联系后,看到好的文章、好的故事就会分享给司克隆,鼓励司克隆勇于面对困难。

  司克隆渐渐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一直保持前列,又顺利升学。

  

  一路上,司克隆握着童爷爷的手,带他们参观校园,述说自己学习、生活情况,“很快,我就要实习了,准备找一家药厂,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童邦烈夫妇鼓励司克隆:“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用智慧和勤奋去实现心中的梦想,不负期望。同时,要注意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并表示,只要司克隆一直读书,每年的资助就不断。

  面对童邦烈夫妇的帮助,司克隆心存感恩。“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童爷爷和王奶奶的资助缓解了我家的燃眉之急,为我送来无限温暖。他们的关心,似春风化雨,消除了我心灵的灰暗;他们的抚慰,像大海中的航标,指引我远航。我一定继续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二位老人,回报社会。”司克隆说。

  甘官英:将爱心传递下去

  “谢谢童爷爷、王奶奶舟车劳顿、不辞辛劳来兴仁看我……”3月7日中午,童邦烈夫妇在省人口健康基金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与在兴仁市工作的甘官英见面。

  

  “2月下旬,与童爷爷电话联系时,就得知他们要到兴仁来看望我,一直很期盼。终于,见到心心念念的童爷爷了。”与童邦烈夫妇第一次见面的甘官英激动地说。

  今年29岁的甘官英家住晴隆县三宝乡阿妹戚托小镇,2022年通过招考到兴仁市陆官街道办事处工作。她是“童邦烈助学基金”的受益人之一。

  “上午工作的时候,一直等待着手机信息。微信输入了又删除,删除了又输入,来来回回4、5次,就是想看看童爷爷到了没……眼看中午12点了,还没收到信息,便编发微信询问童爷爷是否到了。谁知,立即收到了回信,童爷爷已经到了,在等我。”甘官英内疚的表示,童爷爷夫妇年级大了,还专程到兴仁来看望她,本就心里过意不去,还让二位老人等待,更是不应该。

  “不打扰你的工作,我们能看见你,看到你过得好就行了。”童邦烈对甘官英说,不要因为见面而耽误了工作。

  童邦烈夫妇与甘官英见面后,甘官英挽着童邦烈的手臂讲述她最近工作生活的情况。当得知甘官英正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童邦烈脸上笑容更加灿烂,并以自己一名61年党龄党员的身份寄语甘官英:“党员,意味着先进,意味着模范,意味着奉献!关键时刻,意味着不简单!要严于侓己,戒骄戒躁,不断进取……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力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听着童邦烈的话语,甘官英表示:“一定听童爷爷的话,认真工作,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现在,一切都在向好,这与童爷爷的资助密不可分。”甘官英介绍,她上初中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因为车祸导致腰部受伤,不能干活,长年卧床,一家四口的生活重担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

  “想到我和妹妹要上学,爸爸需要后续治疗,我觉得好难啊。每当看到妈妈外出干活回来,仍对我嘘寒问暖,我就禁不住流泪。但我也要学会面对,要坚强起来。”甘官英说。

  2017年,当地计生部门了解到甘官英家庭情况后,逐级上报。童邦烈得知后,与妻子商定,对甘官英、甘官分姐妹每年分别资助2000元。2020年,甘官英从顺利从贵州财经大学毕业。现在,妹妹甘官分在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学习。

  “当初,是童爷爷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了我,现在我工作了,但童爷爷仍将资助妹妹到大学毕业。我现在能力还弱小,等我有能力了以后,也要像童爷爷、王奶奶一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去帮助那些曾经和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将童爷爷这份爱心传递下去。”甘官英说。

版权所有:贵州省人口健康基金会 www.gzrkjk.org.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安云路樱花巷19号 邮编:550004
信息产业部备案编号: 黔ICP备19003782号 网站设计:贵州大秦网络传媒

版权所有:贵州省人口健康基金会 www.gzrkjk.org.cn
备案号:黔ICP备19003782号  大秦传媒提供网站设计服务